大雪纷飞,山舞银蛇,海拔4800米的嘎隆拉雪山直插云天。12月15日10时整,坐落半山腰处的嘎隆拉地道进口处,跟着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、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一起按动起爆按钮,一阵“轰隆隆”排山炮响过之后,全长3310米的扎墨公路嘎隆拉地道最终一道断面总算被打穿,从地道南北两边相向掘进的官兵成功会师,喝彩跳动,相拥而泣。
墨脱县坐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,西、北、东三面被喜马拉雅山和日嘎布山盘绕,南面与印度接壤。因为嘎隆拉山隔绝和地质环境杂乱,墨脱成为全国仅有不通公路的县,被称为“高原孤岛”,极大约束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继续健康发展,境内一万多名少数民族大众仍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况。打通扎墨公路,是墨脱公民的代代愿望和期盼,也是加强国防建设、保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。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,党和政府为打通扎墨公路进行了不懈的尽力,但因杂乱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天然环境,5次上马、5次停滞。2008年9月,总投资9.5亿元、全长117公里的扎墨公路被国家正式立项。随之,西藏自治区政府将扎墨公路建设列入一号工程,并把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——打通3310米嘎隆拉地道的使命交给具有丰厚高原地道施工经历的交通一总队。为以最快的速度发动工程,总队和背负南北两边相向掘进使命的二支队、三支队两级党委屡次举行专题会议,反复研讨研讨拟定施行工程的计划,敏捷抽调300余名兵强马壮和优势配备齐聚嘎隆拉山。
嘎隆拉地道进口海拔3771米,出口海拔3630米,最大埋深821米,北南出进口落差达128米,发明了“地势崎岖最大、天然坡降最大、降雨量最大、地震烈度最高、地质灾害最多、地质条件最杂乱”6项世界之最,被地质专家称为“地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”。在一个接一个施工难题面前,参战官兵不断探究立异,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和生产力。为确保地道冬天施工混凝土质量,他们发明性地总结出自动保温文被迫保温工艺,选用对原材料进行热拌和,掩盖塑料薄膜、棉被、电热毯循环加热保温等多项办法,确保了冰点条件下混凝土凝聚作用。在地道日涌水量平均达1.5 万立方米、最高涌水达6万立方米情况下,他们探究出“先经过、后注浆、强行推动、以排为主”的治水计划,成功突破了暗潮涌动的大断层。两年间,官兵立异了管棚注浆、混凝土抗冻融、震区深层灌注等10多项施工工艺和计划,成功治理了7处断层和多处冰川泥石流堆积体,先后霸占了强涌水、高纵坡、大断层、强岩爆等许多施工难题。
前进“逝世地带”,应战“生命极限”。面临极点恶劣的天然环境和艰苦的施工条件,参战官兵没有一人叫苦叫累,没有一人害怕畏缩,从始至终坚持了昂扬的斗志。嘎隆拉山顶终年积雪平均达5至6米厚,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大雪封山后,坐落嘎隆山南侧地道出口处的交通三支队项目部就成了“孤岛”,官兵只能靠储藏的粮食、干菜、罐头弥补体能,很难吃到新鲜蔬菜。互易商货一长,80%以上的官兵呈现头发掉落、指甲翻卷、牙齿松动等高原病症。两年多来,两个支队的官兵先后打败塌方325起、泥石流84起、雪崩23次,95%以上的同志没有休过一次完好的探亲假,17名同志抛弃了到内地学习进修的时机,10多名同志推延婚期或亲人病逝未能回家尽孝。嘎隆拉地道的贯穿,为明年末墨脱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。